向水而生——武漢未來科技城洪水韌性景觀設計
Flood Resilience Landscape Design of Wuhan Fu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ity
設計場地位于中國湖北省武漢未來科技城起步區一期,景觀總面積約18.2 hm2 (包括地面景觀面積為12.6 hm2,屋面景觀面積為2.2 hm2,龍山溪景觀面積為3.4 hm2 ) 。
武漢城市存在嚴重的雨洪問題,場地作為武漢市東南部的衛星城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而且場地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有一條排水明渠貫穿場地,水質較差且景觀效果不佳。設計遵循適應氣候變化與韌性設計的理念,強調生態可持續性,提出(1)生態可持續性——重塑自然與城市間的聯系;(2)場地可持續性——重構人與場地的關系;(3)生活可持續性——重建自然與人之間的聯系。在2016年武漢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期間,場地成功緩解了雨洪的壓力,保護了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成為具有國際標準的,又有本地特色的示范性濕地景觀與高科技園地境。
The design site is located in the first phase of Wuhan Fu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ity starting area in Hubei Province, China. The total landscape area is about 18.2 hm
2 (including the ground landscape area of 12.6 hm
2, the roof landscape area of 2.2 hm
2, and the Longsan Creek landscape area of 3.4 hm
2).
Wuhan city area and the satellite city in the southeast of the city are confronted with serious rain and floods during the year; contributing to the very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site. Also the open channel drainage running through the site, the poor water quality and the unpleasant landscape effect all contribute to this fragility. The design process follows the concept of adapting to climate change and resilience design, emphasizing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and proposes (1)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 reshap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 and cities; (2) site sustainability - reconstruc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sites; and (3) sustainability of life - rebuil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 and people. During the devastating flood of 2016, the site successfully eased the pressure of the rain and flood, protected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and became an international and local standard of wetland landscapes and high-tech parks.

一、 項目背景:
由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城市建設的高強度,使得城市原有的水文循環系統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導致城市湖泊大量減少,地表硬質面積增加。在極端氣候條件下,特別是夏季,中國大部分城市雨洪安全面臨著嚴重的威脅,這一問題在中國華中地區最大中心城市、長江中下游特大城市——湖北省武漢市顯得尤為突出。自2013年起,武漢市連續數年受到雨洪問題的嚴重困擾,特別是2015年和2016年爆發特大洪澇災害,給人民造成巨大的經濟和財產損失,雨洪災害的頻發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和亟需解決的環境問題。
武漢·中國光谷——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位于武漢市中心城區東南部,是中國最大且最具實力的光電子產業創新創業中心。其中,占地面積約66.8平方公里的武漢未來科技城,是一個城市功能完備的衛星城,未來計劃容納30萬人口。其起步區為高新大道以北、外環線以西的2.6平方公里,占地3800畝,規劃有新能源研究院、研發區、孵化區、商務區及住宅區。此次設計范圍為占地約500畝的起步區一期景觀,總面積約18.2 hm2 (包括地面景觀面積為12.6 hm
2,屋面景觀面積為2.2 hm
2,濕地公園景觀面積為3.4 hm
2 ) 。
二、 機遇與挑戰
1. 挑戰:
(1)城市雨洪問題。作為武漢中國光谷未來的現代化衛星城,也同樣存在著嚴重的城市雨洪問題,場地是衛星城起步區一期景觀工程,如何起到整個衛星城乃至中國光谷城市建設的生態示范效應,實現適應極端氣候的城市可持續設計。

(2)生態基礎條件差。場地現狀為長期荒廢的土地,土壤條件差,植被野生雜亂且不成規模,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缺乏生物多樣性。如何通過本次設計修復其生態環境,重新構建場地及整個衛星城的綠色生態系統。
(3)排水明渠貫穿場地,水質較差且景觀效果不佳。場地內有一條自龍山水庫的排水明渠貫穿場地,北高南低,南北落差約8米,沿線基地現狀為自然形成的沖溝,多為草地、藕塘、溝渠,水質較差且景觀效果不佳。如何將明渠功能進行轉換,既作為自然與城市連接的紐帶,同時又成為市民親水活動的場所。
2. 機遇:
(1)示范性的機遇
場地作為未來科技城的起步區,亦是核心和重點開發區域,地勢較為平坦且可塑性強,適合打造大型的、自然的、現代的城市園林景觀,可以以此為契機,解決城市的雨洪問題和生態問題,并成為整個衛星城后期建設的生態基礎和示范性樣本。
(2)自然與城市融合的機遇。
目前場地與自然之間的聯系被切斷,可以利用明渠將自然的青龍山水庫和北部山體,與場地內部相銜接,將自然重新引入城市,且其作為水景觀增加市民親水的機會,提升社會、經濟與環境效益,實現自然與城市融合的目標。
三、 設計策略:
1. 生態可持續性——重塑自然與城市間的聯系
設計提出“生態可持續性”的策略,借助場地北側龍山水庫的水資源,將原有的排水明渠這一場地中的不利因素,進行轉化并加以利用,恢復為自然生態濕地景觀,并與其他的生態綠廊、生態綠核和屋頂綠化相結合,構建立體的綠色生態網絡,共同構成起步區和新城未來的生態骨架和基礎。通過將自然重新引入城市,重塑自然與城市之間的聯系,對起步區及整個武漢未來科技城的生物多樣性恢復和生態環境穩定性,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2. 場地可持續性——重構人與場地的關系
設計提出“場地可持續性”的策略,構建場地的綠色基礎設施網絡,體現可持續性。設計通過點——雨水花園、透水鋪裝;線——綠色街道、濕地;面——綠色屋頂、垂直綠化等小型綠色基礎設施,形成系統性的綠色基礎設施網絡。使用透水鋪裝等生態材料,實現雨水最大程度的自然下滲,提高場地應對雨洪問題的能力。同時,實現雨水資源的凈化和再利用,原有明渠改造的濕地利用天然形成的高差,在濕地中設置bio-detention ponds和bio-retention ponds,形成梯級濕地凈化系統,并大量種植菖蒲、香根草、苦草、馬萊眼子菜等十余種鄉土性水生植物,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
3. 生活可持續性——重建自然與人之間的聯系
設計提出“生活可持續性”的策略,重建自然與人、水與人之間的關系。利用濕地公園串聯新城的辦公、居住、研發三大片區,利用不同高差的水面組成大小不同的湖面,實現水質凈化的同時,形成“泉水叮咚”與“疊水”的景觀效果,創造“有水可游、有水可賞、有水可玩”的景觀體驗。同時,根據辦公、居住、研發不同的特點和功能需求,創造不同的景觀類型和植物種植特色,創新性的實現“在森林中居住、在花園里辦公、在公園中實驗”的美好愿景。
本景觀設計遵循氣候變化適應與韌性設計的理念,強調可持續性設計,減少城市內澇對生產、生活的干擾,保護人民財產安全。2016年夏天,武漢爆發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期間,設計場地經受住了雨洪的考驗,成為適應氣候變化和韌性設計的典型案例,真正體現“快生活、慢工作、科技中的綠洲、綠洲中的科技”,成為具有國際標準的,又有本地特色的濕地景觀與高科技園地境。

本文來源:唯美景觀原創供稿,轉載請注明出處